养生茶不一定全部由茶叶组成,比如织膳早晚茶,含有主要祛湿的赤小豆、薏苡仁、芡实、人参、枸杞、大枣等 30味食药物质,通过早排晚补的先进组合养生理念,使人体在排出湿气及垃圾毒素的同时,提高睡眠质量,增强免疫力,达到全面养生的健康目的。在选择养生茶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哦。
而从古至今,我们老祖宗流传来很多俗语,比如这句“早酒晚茶五更色,劝君千万要不得”,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很少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留意过,这则俗语是古人留下来的一则日常养生俗语,是告诉我们早上和晚上不要做这两件事,否则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,那么早晚不能做的两件事是什么呢?
“早酒”意思就是早上喝酒,我们每天早上起来,是人一天当中新陈代谢、排放身体内废浊物的最重要的时候。而酒是刺激辛辣性食物,如果早上喝酒会阻止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以及废浊物的排放,再加上一早喝酒也会刺激肝脏和胃,如果是空腹喝酒对身体的伤害更大。
“晚茶”的意思是指在晚上的时候喝茶,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品茶,可是有些茶是凉性的,如果晚上喝茶可能会加重体内的湿气,还容易引起胃痉挛或胃肠道不适。而且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,这两种成分都会刺激大脑,使人处于一种兴奋状态,如果晚上在喝茶的话,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,严重的还会失眠,长期如此,就会影响身体健康。
所以,为了身体健康,尽量不要在早晚做这两件事,那么,早上和晚上做什么事情,有利于身体健康呢?
早起喝一杯温水
我们在每天早上起床后,可以先喝一杯温开水,这样有利于帮助身体补充水分,还能帮助净化身体,起到促进全身的吐故纳新、洗涤机体、清除污染,改善细胞的新陈代谢的作用。而且,早上喝一杯温开水,还能起到稀释血液、降低血液黏稠度、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,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。
早起运动
早上起来等到太阳出来后,我们可以到户外做做运动,这样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,提高人的抵抗力,保证人的体力和正常的生命活动,使人的身体更健康。
早起吃早饭
现在的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早上的时间比较紧,有的就随便吃点,而有的甚至就不吃了。其实这样是不对的,对身体的健康也是不利的,早餐我们不仅要吃,而且还要吃好。早餐吃好了,还是我们一天的能量来源,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。
晚上睡前用手梳头
大家知道我们的头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,我们在晚上睡觉前拿双手的手指按摩头部,通过梳理,可起到刺激、按摩的作用,具有平肝、开窍守神、安神养心、止痛明目等作用。而且我们在睡前如果用双手指梳理头皮,头皮就会发红、发热,促进头部血液流畅,有利于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能力,消除大脑疲劳,促进睡眠。
晚上在睡前喝杯牛奶
很多人在晚上会喝一杯牛奶,能很好的改善睡眠。其实睡前喝一杯牛奶,还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钙,促进钙的吸收。因为,晚上喝了牛奶之后,牛奶中的钙可缓慢的被血液吸收,整个晚上血钙都得到了补充,预防骨钙的流失和预防骨质疏松症。
晚上在睡前放松一下身体
通过一天的忙碌,晚上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,不要做任何的运动,因为运动太激烈或者想的问题太多了,有可能会导致没有办法进入熟睡的状态,而且会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。因此,我们应该在睡觉之前完全放松自己的身体,抛开一切的烦恼。可以在睡觉之前听一听音乐,看看书,或者可以去洗个澡或者是用热水泡脚,这样可以能帮助我们身体放松,从而就可以更快的进入睡眠的状态,提高睡眠质量,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注:图片来自网络
普洱茶,属于黑茶。
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(今普洱市),故得名。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,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,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。外形色泽褐红,内质汤色红浓明亮,香气独特陈香,滋味醇厚回甘,叶底褐红。有生茶和熟茶之分,生茶自然发酵,熟茶人工催熟。
普洱茶,属条形黑茶之一,我国历史名茶。用云南大叶种鲜叶制成,因历史上滇南、滇西南所产茶叶均集散于普洱县,故以普洱命名。普洱茶产销自唐代巳经开始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。明代时普洱茶生产、消费己很普遍。清代中叶达到了鼎盛时期。清末,普洱茶生产又逐渐衰退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才得以恢复发展,现为云南省主要茶类之一。
扩展资料:
普洱茶随泡随饮,不宜茶水浸泡过久再饮,忌饮隔夜普洱茶。隔夜茶中茶多酚的浸出量会较多,不管茶汤的新鲜度,滋味的好喝程度,保健功效上,还是卫生角度来看,都不宜饮用。饮普洱茶分体质。饮用普洱茶后会出现有点胀气、嗳气,还有便秘的迹象,属于体质不适宜喝普洱类型。忌饭前后大量饮普洱茶。
普洱茶为黑茶类之代表。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,包括沱茶、饼茶、方茶、紧茶等。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,可制成多种普洱茶。鲜叶经过杀青捻、晒干,制成的大叶青茶,叫普洱散茶。
用普洱散茶蒸制、压模,可制成方形的“普洱方茶”、碗形的“普洱沱茶”、圆形的“七子饼茶”、心形的“普洱紧茶”。普洱茶品质别具一格,色泽润,香气馥郁,滋味醇厚回甜,饮后令人回味无穷,而且茶性温和,有较好的药理作用。
参考资料:云南普洱茶--地方--人民网